故宫御花园全貌_故宫御花园
1.御花园位于北京紫禁城哪个方位?
2.北京故宫御花园的历史故事
3.故宫御花园简介
4.故宫御花园怎么走
5.介绍故宫的一处景点御花园
故宫御花园是供皇帝游憩观赏或敬神拜佛之用。故宫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,以后曾有增修,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。其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,坤宁宫后方,其占地面积为12000平方米。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、游赏而建,但也有祭祀、颐养、藏书、读书等用途。其在明代称为“宫后苑”,清雍正朝起称为“御花园”,是汉族园林建筑之精华。
故宫御花园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_顶式,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,以其为中心,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。园内青翠的松、柏、竹间点缀着山石,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,体现天人合一的汉族传统文化。
故宫御花园园内建筑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。中路是一个以重檐录顶、上安镏金宝瓶的钦安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。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,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、_藻堂、浮碧亭、万春亭、绛雪轩;西路建筑有延辉阁、位育斋、澄瑞亭、千秋亭、养性斋,还有四神祠、井亭、鹿台等。
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游憩观赏或敬神拜佛之用,唯有_藻堂从乾隆时起,排贮《四库全书荟要》,供皇帝查阅。建筑多倚围墙,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,空间舒广。
御花园位于北京紫禁城哪个方位?
故宫御花园的三奇石分别是:海参石、拜斗石、木变石。
1、海参石
海参石是一种长78厘米,高66厘米,厚14厘米的石头。有趣的是,它的表面由无数形状像海参的小石头组成,这些小石头被插入屏幕中。虽然不是海参化石,但“海参”纵横交错,长着锋利的刺,看起来也光滑柔软,相当肉质,但它们的石头相当坚硬。
2、拜斗石
拜斗石长50厘米,高42厘米,厚29厘米。奇奇是在这样一块普通的石头上自然形成的赭石的痕迹,就像一个道长穿着长袍:袖子宽大,文质彬彬,双手握拳,朝北仰天膜拜。而就在他的正前方,漆黑的岩石上有像雪一样的斑点,就像北斗七星一样!
3、木变石
木变石蕴含着真正的科学真理,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松树转化而来的青石。放在御花园东、江雪轩前的木石,看起来像一块烂木头,长130厘米,宽27厘米,厚10厘米。它高高地立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莲花底座上,一眼望去像一块烂木板。
文物价值
御花园是古典宫廷园林的典范,它与内廷的院落曲廊环通,构成一个完美的建筑整体。这种中轴对称的布局方法,使得御花园从格局上与故宫轴线殿堂保持了一致性,不致使宫殿轴线建筑反差过大,做到了宫廷建筑的工整和园林景观的变化相统一。
同时,园内建筑多依围墙而建,只以少数亭台立于园中,造成了园内建筑空间上的舒广。而空隙处遍布的苍柏古槐和点缀的盆景奇石等园林小品,为花园增添了几分灵动,丰富了园景的层次。
加之园内用各色卵石镶拼成各种图案的路面,更是使得御花园形成了从地面到低空的园林小品,从中空的园林建筑到高空的山顶建筑的多空间和多角度景观。
以上内容参考:百度百科-御花园
北京故宫御花园的历史故事
御花园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大内最北部,坤宁宫后方。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、游赏而建,但也有祭祀、颐养、藏书、读书等用途。样貌如下:
全园南北纵80m,东西宽140m,占地面积12000㎡。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,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,以其为中心,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。园内青翠的松树、柏树和竹子间点缀着山石,形成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。
建筑风格
御花园以钦安殿为中心,园林建筑用主次相辅、左右对称的格局,布局紧凑、古典富丽。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,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,以其为中心,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。园内青翠的松、柏、竹间点缀着山石,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。
钦安殿左右有四座亭子:北边的浮碧亭和澄瑞亭,都是一式方亭,跨于水池之上,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厦;南边的万春亭和千秋亭,为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,屋顶是天圆地方的重檐攥尖,造型纤巧,十分精美。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,为御花园增色不少。
故宫御花园简介
北京故宫御花园的历史故事十分精彩。
相传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,向皇帝诉说他梦见玉皇大帝说天宫宝殿有一千间,凡人间宫殿数量万不可以超过天宫,还要请天上三十六金刚、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,才能够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
后来刘伯将紫禁城完成得很好,得到皇帝的嘉奖。原来故宫里的宫殿是九百九十九间半;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;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。这些天神和地煞将会保护皇宫里的人平安健康。
北京故宫御花园的特色建筑介绍
1、钦安殿
钦安殿位于园中正北居中的位置。建于汉白玉须弥座之上,殿顶平坦,四角脊兽环绕,展示着风范。殿前400多岁的连理柏成为院中一景,两树相交于甬路上方形成拱门,成为游客来此必打卡拍照之地。
2、万春亭
东面的万春亭和西面的千秋亭对称而建,规制上均为上圆下方,四面出抱厦,体现了“天圆地方”的传统观念。来这里,最美的时候是早晨有光照的时候,也是拍照最讲究的时候,很多摄影爱好者一早守候在这里。
3、堆秀山
堆秀山由太湖石堆砌而成,山高14米,盘旋而上,山上建有御景亭,是赏故宫全景的好地方,这里也是后妃们重阳登高好去处。
以上内容参考:百度百科-御花园
故宫御花园怎么走
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,坤宁宫后方,明代称为“宫后苑”,清代称御花园。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以后曾有增修,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。
全园南北纵80m,东西宽140m,占地面积12000㎡。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,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,以其为中心,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。园内青翠的松、柏、竹间点缀着山石,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。
御花园东西宽135米,南北深89米,占地面积12015平方米。其南侧为坤宁门,左右分别有琼苑右门和琼苑左门。北面过集福门、延和门、承光门围合的牌楼门和顺贞门。园内建筑以钦安殿院落为中心,取中轴对称的布局,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,是古典宫廷园林的典范。
御花园的三大特色:
其一,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,舒展而不零散。以钦安殿为中心,两边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,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立,均玲珑别致,疏密合度。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、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。
两对亭子东西对称排列,浮碧和澄瑞为横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,朝南一侧伸出抱厦;万春亭和千秋亭为上圆下方、四面出抱厦、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,体现了“天圆地方”的传统观念。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,为御花园增色不少。
其二,园中奇石罗布,佳木葱茏,其古柏藤萝,皆数百年物,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。园内现存古树160余株,散布园内各处,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,千奇百怪。如绛雪轩前摆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,乍看似一段久经曝晒的朽木,敲之却铿然有声,确为石质,尤显珍贵。
其三,彩石路面,古朴别致。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,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,有人物、花卉、景物、戏剧、典故等,沿路观赏,妙趣无穷。
以上内容参考:故宫博物院-御花园
介绍故宫的一处景点御花园
1、御花园地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故宫博物院内,靠近景山西街、景山前街和景山东街,在故宫的北端。
2、从午门南门进故宫。
3、走三大阙,东六宫,西六宫都可以进入御花园。
故宫御花园美景介绍如下:
提到中国的园林,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圆明园、颐和园、承德避暑山庄等一些知名景点,其实在故宫中还有一座供皇帝及其后妃们休闲的宫苑御花园。
和故宫一样,御花园从建成到现在已经度过了600岁的生日,在圆明园、颐和园、承德避暑山庄等众多明清园林中是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园林,因此有中国明清第一园林的称谓。
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,坤宁宫后方,明代称为宫后苑,清代称御花园,是帝后茶余饭后休息游乐的地方。也有祭祀、颐养、藏书、读书等用途。御花园面积并不大,是一处以精巧建筑和紧凑布局取胜的宫廷园林。
御花园有古树160多棵,多数在三百年以上,其中以古柏遮荫侯的名气最大。遮荫侯位于御花园堆秀山东侧。
御花园彩石路面,古朴别致。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,有人物、花卉、景物、戏剧、典故等图案,园内各色山石盆景,千奇百怪,沿路观赏妙趣无穷。古柏老槐与奇花异草,以及星罗棋布的亭。
很多游览故宫的朋友往往会忽略御花园的存在,因为大部分朋友的故宫游览路线都是从故宫午门开始,然后到神武门结束,所以游览到御花园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累得筋疲力尽,无心再去仔细欣赏这座明清第一园林的精巧之处了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